王平 官方网站

http://wangping.zxart.cn/

王平

王平

粉丝:408788

作品总数:10 加为好友

个人简介

王平,原名王爱平,笔名山泉, 1956年生,浙江义乌人。早年师从朱恒、金鉴才等教授。1989年至1991年研修于中国美术家协会城市雕塑研究班、中央美术学院,师从钱绍武、曹春生、司徒兆光、董祖怡、孙景波...详细>>

艺术家官网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

留言板

艺术圈

作品润格

书 法:议价

国 画:议价元/平尺

匾额题字:议价

拍卖新高:未提供

联系方式

艺术家官网负责人:小张

邮箱:artist@zxart.cn

本页面资料由该艺术家或本主页注册用户提供,张雄艺术网不为上述信息准确性承担任何责任。

笔墨写胸臆——探析王平的山水画艺术

作者:吕品田

    自九十年代以来,我们对传统绘画语言的态度多了几分单纯与平和,我们已经不会盲目希望自己的艺术能贴切地解决多么崇高的理论问题,多元化的艺术表达方式让我们开始更多的将注意力集中在绘画本身,所以近几年来,山水风颇盛,很多中国画家,都在这块土壤上奋斗、耕耘。


  王平是一个在雕塑领域颇有建树的艺术家,对传统的偏爱,不仅仅表现他对雕塑艺术民间性的靠拢,更有他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探索与挖掘,近几年来,王平对山水画的执着,使他在这一领域颇有收获。


  山水画有很多传统是根深蒂固的,笔墨、构图、境界等等,都是山水画不得不讲究的因素,也正是因为这些根深蒂固的讲究,作为民族特点鲜明的中国画概念本身才有意义。王平的山水画具有很多传统的痕迹,毋宁说是他对传统直白的继承,更应该是一份非常私人化的艺术追求,这种追求包含了很多理想性和唯美化的色彩。他善于深远式的构图,这是对磅礴和大气的义无反顾的偏爱。不需要上升到境界的高度。对于这种深远式构图的选择本身就已经具备了超乎于物外的勇气。当然,这种深远式的构图可能也是最平和、最保险的选择,因为对于传统,我们都应该有最起码的尊重。在王平的山水画中,他以雄壮奇崛的构图方式和笔墨浓淡的干湿变化,展现出咫尺千里的山水意境。他善于营造空间景象,通过相对具象的客体描写,却传达其对于雄强、磅礴的深刻理解。他的山水作品,虽也有小幅册页的愉情之作,但不及长卷山水能更好的表现其自身个性的把握。对传统山水构图形式的深切体会,贯穿于他山水画的始终。崇山峻岭、云雾缭绕,茅屋松石掩映期间,为审美主体展现的是一个惘若置身其中的山水之境。


  王平具有多年来雕塑艺术的经验,雕塑上的表现手法和观察、理解事物的方式、非常明显地影响着他的山水画创作。他的山水画笔墨中对“泥性化”的喧张,是其画面中最具个性的表现。笔墨求新求变,是中国山水画经久不衰的课题。王平巧妙地将这种“新”和“变”同雕塑语言结合起来,完成了他对笔墨语言个性化的重塑。他用雕塑造型中的“泥性化”语言,弱化了张家界自然形象的刚硬劲健,这很符合中国传统审美中对“中和之美”、“刚柔相济”的理解和诠释。他以润墨积染山石形象,运用浓淡变化的灵动线条穿插勾勒,线条刚若盘铁而柔若如折柳,笔断意连。这种笔墨的个性化,使王平的山水形象,既未拘泥于传统,又有别于山水画的实验性探索,在吸收传统造型优势的同时,又暗喻了颇为前卫的审美特点。他的画面气势磅礴却又不乏灵秀清幽,将笔墨形象还原为传统文化对当代艺术审美的全方位关照。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在王平的作品中,我们甚或能感受到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气概。所以就意义而言,王平为山水画笔墨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可能。就审美感受而言,他为审美主体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山水画的境界是品评画格高下所无法回避的问题,所以可以用中国画来定义的艺术表现方式,都必须接受这一标准的批评和判断。王平的画面在意境和品格的营造上应该说是成功的。在他的山水画中,云气暮蔼的效果得到理想化的发挥,他利用云雾的穿插掩映,拉伸画面纵深层次,营造了一个率逸而具诗性的意境。他的创作摒弃模拟描涂,走向自然,走向生活,虽以写生的表现方式图绘自然风貌,但却不是单纯的图真,要抒发的是内心对自然景象的深切体会,要表达的是主观情绪作用下客观物象。他变理性的画面经营为趣在法外的笔意流转,使繁乱复杂的自然形态与内心对自然体悟和感受融为一体,使得具有意向特征的笔墨线条在这种内心与造化的结合中隐约欲出。他的画面以小青绿设色为主,借助张家界的自然形象,用切身的体会去感受,在真实景物的基础上提炼概括,虽初看粗普质拙,但局部的深层积染和逸笔草草的点划,都与画面的整体形象和谐融会,树石、溪水、远山、云雾的表现,都高度的协调,立格于笔墨写意,造境于荒疏苍茫。


  王平应该算是一个聪明而有才情的艺术家,他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以及对宏观景象的把握与整理,通过画面淋漓地表现出来。而其在艺术探索上的价值在于他融合雕塑“泥性化”的表现语言,为山水画的笔墨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给欣赏主体提供了更广阔的审美空间。相信通过一如既往的执着追求和勤奋耕耘,在具有自身特色的艺术道路上不断完善,发奋卓劢数年,必将取得更大收获。


  (本文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free spyware for android phones turbofish.com spyware for android phones free